NUTN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

系所成員
張伯宇
姓名 張伯宇
職稱 副教授
最高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博士
E-mail pychang60@mail.nutn.edu.tw
聯絡電話 06-2133111分機960
研究專長 自然地理學、地形學、應用地形學、土地資源評價、自然環境災害
教授課程 地理學通論、人與環境、計量地理學、地形學專題研究、專題研究

張伯宇,2016.03,〈臺南陳德聚堂翰藻生華匾內容考辨〉,《臺灣師大歷史學報》(THCI),第55期,103~138頁。

張伯宇,2016.03,〈鄭氏武將陳澤晉任 統領署先鋒右鎮總兵官之詮釋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(THCI),第1期,1~34頁。

張伯宇,2011.07,〈近50年東臺灣颱風強降雨事件之強度與頻率變化特徵〉,《地理科學進展》(ISSN:1007-6301)(已接受)。(CSCI核心庫期刊)

張伯宇,2010.06,〈臺灣西南部近五十年颱風降水特徵變化分析〉,《環境與世界》(ISSN:1029-3159),第21期,27~54頁。

張伯宇(2008):蘭嶼游憩活動對異齡潛在遊客吸引力特徵初探,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,2008(1),133-139頁。(CSSCI)

張伯宇(2006):以集水面積與坡降關係初探清水溪岸礫岩蝕谷之發育作用,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:數理科技類,第20(2)期,315-332頁。

張伯宇(2005):由縱剖面特徵初探園尾坑西北側蝕谷之發育作用,環境與世界,第12期,33-57頁。

張伯宇、徐君臨(2004):陽明山地區溪流懸移質含量與坡度-土地利用關係指標之探討,長庚科技學刊,第3期,315-332頁。

張伯宇(2004):南投九九峰礫岩惡地集水區凹曲率與地勢特徵-谷系密度關係之探討,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,第12期,159-183頁。

張伯宇(2003):頭嵙山礫岩區谷系發育作用之探討-以觸口山東翼及九九峰為例,中國地理學會會刊,第32期,17-39頁。

張伯宇(2003):礫岩區谷系發育作用之探討-以觸口山東翼為例,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報,第33期,55-76頁。

張伯宇(2000):臺灣地區降水量時季分佈不均性的變化,中國地理學會會刊,第28期,145-161頁。

張伯宇(2000):山坡地潛在崩山災害之空間區劃-以臺北縣樹林市為例,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,第8期,421-441頁。

張伯宇,2023,六合境大埔福德祠風水傳說之詮釋〈在台主祀鄭成功廟祠的地域特色〉,「2023 臺南學與盧嘉興學術研討會」國立臺南大學,人文學院。

張伯宇,2013,〈在台主祀鄭成功廟祠的地域特色〉,《紀念康熙統一台灣3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》中國大陸,蘭州。

張伯宇,2011,〈南臺灣主祀鄭成功廟祠之空間分布特色〉,《2010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》,臺灣高雄市,高苑科技大學。 

許書維、張伯宇,2011,〈一個人地關係面向的分析-曾文水庫集水區潛在土石災害與土地利用適宜性評估〉,《2010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》,臺灣高雄市,高苑科技大學。 

張伯宇,2011,〈臺南地區鄭成功廟祠的地方關連初探〉,《2011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-臺南人文與環境論文集》,臺灣臺南市: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,37~55。 

張伯宇,2010,〈臺灣西北部近五十年颱風降水強度變化之計量分析〉,《2010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史地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》,臺灣臺北市,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。 

蘇宏珈、張伯宇,2010,〈臺灣水痘的空間擴散-以2007年為例〉,《Asia G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、臺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》,臺灣高雄市。 

陳鈺昇、吳連賞、張伯宇,2010,〈初探觀光遊憩資源品質與遊客再遊意願之關係-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為例〉,《2010全球化下之地區發展與政策管理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》,臺灣臺南市,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,第361~380頁。 

張伯宇,2010,〈近五十年臺南測候站颱風降水特徵變化及其災害意涵〉,《2010年文化與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-臺南人文與環境論文集》,臺灣臺南市,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。 

張伯宇,2010,〈近五十年南臺灣高強度颱風降水事件的變化特徵〉(摘要),《2010海峽兩岸高校第四紀教育及學術研討會論文及摘要集》,中國上海,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教育與專業普及委員會,第79頁。 

張伯宇,2009,〈臺灣主祀鄭成功廟祠的空間分布與其成因闡釋〉,《思明區首屆鄭成功文化論壇論文匯編》,中國福建,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,第114~123頁。

張伯宇、汪中文,2009,〈略論明鄭時期詩謠中的臺灣地理意象〉,《思明區首屆鄭成功文化論壇論文匯編》,中國福建,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,第119~209頁。 

黃仕先、張伯宇,2008,〈風景區潛在崩塌災害分析與災情衝擊評估-以茂林國家風景區霧臺次系統為例〉,《2008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史地學術研討會》,臺灣臺北市,臺北市立教育大學,第180~202頁。

張伯宇,2008,〈河道逕流組成特徵分析及其在邊坡作用上之意涵的個案探討〉,《第九屆海峽兩岸地形會議論文集與野外實查手冊》,臺灣高雄市,國立高雄師範大學,第32~37頁。

張伯宇、許書維、黃仕先、黃合竹、李淑萍(2007):蘭嶼地區遊憩活動對不同年齡層遊客吸引力之個案分析,2007年真理大學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,臺北:真理大學,325-338頁。

張伯宇(2007):清水溪岸礫岩集水區集流面積與坡降關係之分析及其作用意義探討,2007年全球華人地理學家大會暨2007海峽兩岸地理學家大會論文集,高雄:高雄師範大學,95-102頁。

張伯宇(2003):礫岩區谷系發育作用之探討-以觸口山東翼及九九峰為例(摘要),全球化及在地化研討會論文集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,70頁。

張伯宇(1999):山坡地潛在崩山災害之空間性分析-以臺北縣樹林鎮山坡地為例,海峽兩岸山地環境與保育研討會論文集,中國昆明:雲南省地理研究所,61-70頁。

張伯宇(1998):礫石層地區蝕溝形貌之初步觀察與分析,海峽兩岸地形、環境研討會論文集,中國昆明:雲南省地理研究所,140-148頁。

張伯宇(1997):賀伯颱風之水土災害類型分析及其成因探討,兩岸人口、城市與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,中國廣州:中山大學,29-33頁。

張伯宇(1996):地滑機制之分析-以麻竹坑地滑為例,中日地形聯合大會論文集(摘要),臺北:臺灣師範大學,55-56頁。

張勝彥、戴寶村、張伯宇、曾鼎甲、張靜宜、莊天賜、龔玉齡、鄭梅淑、李孟勳、高佩英、楊書濠,2010,《善化鎮志》(ISBN:978-986-02-5350-4),臺南縣:善化鎮公所,807頁。121-179 836-859

張勝彥、戴寶村、張靜宜、龔玉齡、張伯宇、曾鼎甲、莊天賜、鄭梅淑、李孟勳、高佩英,2010,《鶯歌鎮志》(ISBN:979-986-76-8012-8),臺北縣:鶯歌鎮公所,738頁。

張伯宇、高慶珍、徐君臨(2008):臺灣地理圖說,臺北:南天。

張伯宇、徐君臨(2004):中國地理,臺北:全威

張伯宇(2003):頭嵙山礫岩侵蝕形貌之研究-以臺灣中部三處個案為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。

張伯宇(1995):地滑機制之分析-以麻竹坑地滑為例,臺北: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。

 

林俊全、齊士崢、蔡衡、張伯宇、何立德,2007,《臺灣地表型態特徵資料彙整與編撰》,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委託研究計畫。

張伯宇,2011,〈一場國小高年級學童地圖使用能力檢測後的感想〉,《非常好社-社會學習領域輔導手冊》,第4期,第1~9頁。

張伯宇,2011,〈淺談蘇花公路的災害議題〉,《地理焦點話題》,第6期。(http://www.worldone.com.tw/new_detail.do?ncId=13&newsId=17048&channelTwoNumber=28)

張伯宇(2006):臺灣地表的拼圖,科學人,第4號特刊(多樣性臺灣特刊),31-36頁。

張伯宇(2004):臺灣主要的自然保護區,翰林國中教學專刊-社會領域,第6期,第7~8版。

張伯宇(2004):兩岸的人口成長與計劃生育,翰林國中教學專刊-社會領域,第5期,第1~2版。

張伯宇(2004):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生活體現-從戶外遊憩安全談起,翰林國中教學專刊-社會領域,第3期,第1~2版。

張伯宇(2001):淺談自然地理學通論中有關地形部分的幾個問題,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地理科中學教師進修網站(http://www.education.ntu.edu.tw/school/geog/discuss.htm) 

張伯宇(2001):林口的地形與地質,北縣文化,第68期,4-10頁。

張伯宇(2000):臺灣的活動斷層分布,臺灣山岳,第27期,54-59頁。張伯宇(2000):汐止的地形、地質與水土災害,北縣文化,第67期,4-13頁。

姜蘭虹、張伯宇、楊秉煌(編譯)(2000):地理思想讀本(二版),臺北:唐山,384頁。